您所在的位置:

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2301、2302党支部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

——隐姓埋名数十载,许身国威壮河山

  • 田晨阳
  • Created: 2020-10-18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2301、2302党支部联合举办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主题党日活动。“两弹一星”这项伟大的工程,是我国在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创造的科技奇迹。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中国科学院对怀柔火箭基地原址进行改造,建设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致敬科学,致敬“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弘扬以身许国的“两弹一星”精神。

 

 

 

 

       此次参观学习分为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和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两部分。在“两弹一星”攻关人物纪念馆中,讲解员介绍了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涌现出的一批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的光辉事迹。在研制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了40多个研究所、全院一万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相关的攻关任务,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中国科学院党组织领导全院与其他各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艰苦拼搏,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与重大成果,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沿着照片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等科学家的形象随着讲解员的话语逐渐浮现在参观人员的眼前。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为了使祖国真正自信和拥有国际话语权,加强祖国的国防建设,保障人民的利益,一批科学家怀揣满腔热血以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强大信念,突破重重阻碍,将自己的热血播种在了青海罗布泊以及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于敏先生作为“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中唯一一位没有出国留学背景的科学家,隐姓埋名三十载,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他的妻子时隔多年知道真相后感叹:“我们家老于原来在从事这么伟大的事业!”;邓稼先先生弥留之际还对夫人说“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中国,还会选择核事业!”;郭永怀先生在生命最后一刻还死死保护着核试验的数据……一段段撼动人心的故事,使得参观学习的人员湿润了眼眶,也切实感受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随后,党支部成员依次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以及中国科学院早期学科历史展。按照展馆的陈列顺序,讲解员依次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以及怀柔火箭实验基地等展览内容,参观人员深入了解了中国科学院在“两弹一星”整个研制过程中所做的具体工作和贡献,同时也学习了中国科学院早期的学科建设与“两弹一星”事业之间紧密的联系。展厅里的导弹、氢弹、人造卫星模型放在一片黄沙中,参观人员深刻感受到了当时条件的艰苦,同时更加敬佩科学家们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高尚品质。

       自主创新、迎难而上是新时代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当前,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上升,国家政策不断鼓励科研创新,重点研发计划稳步前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两弹一星”犹如明灯,引领科研人员勇于攀登充满未知的高山,鼓舞中华儿女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撰稿    易丽 李函博)